24年河北单招九类政治必备知识梳理(必修一) 二维码
21
发表时间:2024-08-01 15:53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内容: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生产关系 (1)含义: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2)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五种社会形态 1.原始社会 (1)生产关系特点: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 (2)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2.奴隶社会 (1)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 3.封建社会 生产关系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留一部分自己支配。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4.资本主义 (1)生产关系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5.社会主义 社会生产关系: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3.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1949年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2)新中国的诞生,是20世纪的伟大历史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伟大的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开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改革开放的意义 (1)“四个面貌”: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三个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3)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和行动指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1)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社会) 3.新时代的变与不变 主要矛盾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个不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2)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 (3)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人民的幸福线。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1.为什么?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2)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 ③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2.怎么样? 共产党人:①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②一以贯之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的本质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 (3)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关。是奉献世界的梦。 2.如何实现中国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3)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4)要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永不懈怠。 (5)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四、要坚持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 **步: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步: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制度体系、发展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走强军之路,推进国防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从严治党,提高执政能力。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丰富和发展的背景 (1)国际: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2)国内:当代中国正处于**的发展时期。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3)党内: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4)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十个明确的内容及地位 内容:
地位: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 (2)十四个坚持的内容及地位 ①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并概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公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②地位:“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3)“十三个方面成就”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 3.为什么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贡献: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3)性质: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4)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